Archive for the ‘阿姜查系列’ Category

正念的特質 — 感謝 Eva 提供

Posted: 2012 年 09 月 30 日 in 阿姜查系列

【正念的特質】
 

正念如鏡子般,分毫不差地如實映現當前事物。
 
正念是沒有批判的觀察。這是一種沒有評論的心靈能力,以這種能力,不帶責難、批判、也沒有任何驚訝地看待事物。它只是持衡地注意事物的天然原貌。正念沒有揀擇、評判,只是觀察。請注意,所謂的「不揀擇、亦不批判」,指的是行者以一種近似於科學家用顯微鏡來觀察物體那般的心態來觀照身心的體驗,不帶絲毫先入為主的預設立場,只以事物本然的樣貌來看待它們。也正是在這樣的如實察照中,行者才能體證無常、苦以及無我的真理。
 
按心理學的觀點,如果不接受當下發生的心態,不可能客觀地觀察當下發生甚麼。
 
碰到不舒服的時候更是如此。為了觀察恐懼,必須先接受恐懼的事實。不完全接受愁苦,便無法檢查它。其它暴燥、激動、失望......等不舒服的情感也是一樣。如果你忙於排斥,就無法完整地檢查。無論發生甚麼,正念只是「接納」。接受它是一種生活體驗,毫無自負、慚恥、也沒有自我因素---只是接受當下。
 
正念是一種不偏袒的「觀看(觀照)」。只是如實「覺知」而無疑。正念既不迷戀好的心理狀態,也不逃避壞的心態;不攀緣愉快的、也不逃避不愉快的。正念對所有的思想、感覺、經驗都一視同仁,沒有任何壓抑。
 
正念是不帶概念的「覺知」,sati 的另一種說法是「赤裸裸的注意」,但不是思考。
 
它不陷入思想或概念。它不沈溺於想法、意見、回憶,它只是「看」。正念記錄經驗,但並不比較它們,並不貼標籤或分類,它只是如同初次經歷發生的事,它是在開始思考前的了解過。(譯按:只運作了三量-比量、非量、現量-當中的現量)
 
正念是「覺知」當下,對當下發生的事如實觀察,它永遠存在於當下。如果你憶起了你二年級的老師,那是「回憶」。你「覺察」到自己正在回憶二年級的老師,那是正念。如果你「概念化」整個過程,然後對自己說「我正在回憶」,那就變成是「思考」了。
 
正念是無自我的覺醒,它跟「我」無關。正念使你明白現象只是現象,沒有甚麼叫「我」或「我的」。例如你左腳痛,通常意識會說「我痛」。而有正念的話,你只是視感覺為感覺,不會加上額外的「我」。正念阻止你在知道後又去增減任何東西。正念只是如實「覺察」,沒有扭曲。
 
正念是無關乎目的的覺知。一個安住於正念中的行者,能以不忮不求的態度來看待事情的結果。對於凡事的變遷,不會汲汲營營地強求。行者經由觀照的心靈,如實體驗每個當下的實相。沒有未達成的目標。只有如實的觀察。
 
正念是「覺知當下變化」,它觀察經驗的流程與事物的變化,它看見所有現象的產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過程。正念是時時刻刻不間斷的觀察事物,它觀察現前於心境上,不論生理、心理或感情上的變化。就好像端坐看戲一樣。正念就是觀察每個現象當下瞬逝的本質。視其生、視其滅。看它帶給我們甚麼感覺,我們如何回應;看它如何影響他人。對一意修持正念的行者來說,惟一工作,就是不帶任成見地持續直觀內在宇宙的表演。注意!是內在的宇宙。禪修者開展正念不是為了關心外在世界,而是為了研究自身內證的經驗、思想、感覺和認知。禪修就是要把自己當作實驗室。內在宇宙包涵了足以回應外在世界的龐大資訊。檢視這些資訊可以導向全然的自由。
 
正念是參與性的「觀察」,禪修者同時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他觀察自己的感情與動作,而同時去感受它們。正念並非思考的覺知,它只是知道,就如同鏡子物來則應般地反射。正念是客觀的,但不是冷漠或無感情。正念是清醒地體驗生活,是生命過程中覺醒的參與者。
 
正念很難藉文字來定義它,這不是因為它複雜,而是由於它過於單純而無隱。這類問題亦常存在於我們的經驗中,往往最基本的的概念最難澄清。我們可以在英文字典中看到一個典型的例子:長的字通常具有明確的定義,而某些很短的字卻需整頁的說明。在物理學上,最難以解釋的就是最基本的、處理最基礎本質的量子力學。正念之難以用文字描述,即使你用文字說明一整天也無法解釋清楚。我們無法將之完整地描述,但我們可以解釋它的作用。

阿姜 查
對事物本然的瞭解,使苦不再生起

你們每一個人都曾受苦過嗎?……你們有過快樂嗎?……這就是真理所在,這就是你必須修習佛法的地方。

快樂的是誰?是心在快樂;受苦的是誰?是心在受苦。不管這些事情從哪裡生起,那兒就是它們息滅的地方。你曾經驗過快樂嗎?你曾經驗過痛苦嗎?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些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就是我們的問題。

如果我們知道苦、苦的原因、苦的止息,以及導向苦息的方法,我們便能解決問題了。

苦有兩種:一般的苦和特別的苦。一般的苦,是天生自然的因緣和合的苦:站是苦,坐是苦,臥也是苦。這是存在於一切因緣和合現象裡的天生的苦。甚至是佛陀也經歷過這些事情,他經歷過舒適和痛苦,但是他將它們理會成自然下的因緣條件。透過對它們真實本性的瞭解,他知道如何去克服這些一般的、舒適和痛苦的自然感受;因為他瞭解這種「自然的苦」,所以那些感受並沒有煩擾到他。
重要的苦是第二種—從外面蔓延進來的苦,也就是「特別的苦」。如果我們生病,我們可能會請醫生打針;當針刺入皮膚時,會有某種只是屬於自然的痛楚出現,但當針一拔出時,痛便消失了。這就像是一般的痛苦,沒什麼問題,每個人都能經驗到。而特別的苦,是從我們所謂的 upadana —— 執著到事物上面所生起來的苦。這種苦就好像打了注滿毒藥的一針,這就不再是一般的一種苦,而是一種到死才會結束的苦。這類似於從緊執中生起的苦。
不正見—不瞭解一切因緣和合事物的無常性,是另一種問題。因緣和合的事物是在 samsara(無明世間)的領域。不希望事物變遷—如果我們這樣子的想的話,我們必定受苦。

如果我們認為這身體是我們自己的或屬於我們的話,當我們看到它變化時,我們會非常恐懼。想想這呼吸:一旦它吸入,就必須呼出;呼出後,就必須再吸入。這是它的天性,我們就是這樣營生的。如果我們只是呼出或只是吸進,我們便無法生存下去。事情不能以那種方式運作的。因緣和合就是如此,我們卻不能明瞭。
假設我們掉了東西,如果我們認為那件東西真的是我們的話,我們會懊惱不已;如果我們不能當它是一件因緣和合的事物,會隨著自然法則發生的話,我們就會經驗到苦。可是,如果你只呼出而不吸進,或者只吸進而不呼出,你還能活嗎?因緣和合的事物,必須如此地自然改變。看到這點,就是見法、見無常和變遷。我們依靠這個變遷而生存。當我們知道事物的本來面目時,我們便能夠將它們放下了。

法的修行是去開展對事物本然的瞭解,使苦不再生起。

如果我們思想錯誤,就會與這世界起衝突,與佛法、與真理起衝突。假設你生病而必須住院,絕大部份的人都會想:「請不要讓我死,我希望能好起來。」這是錯誤的想法,它將導致痛苦。你必須自己這麼想:「如果我會好我就會好起來,如果我會死我就會死。」這才是正確的想法,因為,畢竟你不能控制整個因緣條件。

如果你這樣想,不管你死或痊癒,都不會走錯;你無須擔憂。不計代價的想要復元以及害怕將要死的想法,這就是一顆不瞭解因緣條件的心。你應該想:「如果我會好起來,那很好;如果我不能好起來,那也無妨。」這樣,我們就不會走錯路;我們無須害怕或哭泣,因為我們已經自我瞭解事物本來的樣子了。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阿姜 查
  你怎麼有時間呼吸?

當喜歡和厭惡的感覺生起時,若我們仍無法覺知,心裡就會有焦慮

若知道它們的實相而省察:「哦!喜歡的感覺是的,它只是種生滅無常的感覺;厭惡的感覺也同樣生滅不已,為何要執著它們呢?」若認為歡樂與痛苦都屬於我們,就免不了煩惱。問題就如此輾轉相生而永無止盡,大多數人的世界就是如此。

但現在老師們在教導「法」時很少談到心,也不談實相,若我們說實相,他們甚至會生氣說:「他不知道適合的時間與地點,也不知如何婉轉地表達。」但人們應該聆聽實相,真正的老師不會只談記憶,而應該說實相。

社會上的人通常都根據記憶在說話,也常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說話。真實的比丘不會如此,他說實相事物的本來面目

若你瞭解「法」,就應照著修行,不一定要出家,雖然那是修行的理想形式。

真的想修行就必須出離迷妄的世間,放棄家庭與財產,進入森林,這是理想的修行方式。但若還有家庭與責任,我們應如何修行?

有人說在家人不可能修習佛法。但是請想想,出家人或在家人哪一個團體比較大?當然是在家人的要大得多。現在,若只有出家人修行而在家人不修,那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迷妄。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是否成為比丘或比丘尼並非重點!

若不修行,成為比丘並無任何意義。若真瞭解如何修法,那麼無論處於什麼地位或從事何種行業,不論是老師、公務員或其他身份,都能善用每一分鐘去修行。

認為在家人無法修行,這是完全迷失正道的。

為何人們能找到做其他事的動機?若覺得有所欠缺,他們就會努力去得到它。只要有充分的慾望,就可以做任何事。有人說:「我沒有時間修行。」我說:「那你怎麼有時間呼吸?」

修行,不是你必須大費周章或疲於奔命的事,只要留意心中生起的感受。當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時,它們都來到這同一個心—「覺知者」,現在,當心認知這些事物時,發生什麼事?若我們喜歡就會愉悅,若不喜歡就會不悅,一切的反應就是如此。

因此在這世上,你應該向何處尋找快樂?你期望這輩子人人都只對你說愉悅的事嗎?那可能嗎?若不可能,你能到哪裡去?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我們必須要能「世間解」—-了知這世間的實相,我們應該清楚瞭解世間。

佛陀生在這世上,經歷過家庭生活,但因看見它的限制而從中出離。現在,身為在家人的你應該怎麼做?若想要修行,就必須努力遵循解脫之道。若堅持修行,你就會瞭解這世間的限制而能放下。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阿姜 查
 
  過眼的雲煙

真愛就是智慧,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愛」只是一種短暫的感覺。如果你每天都有美味的食物,你很快地就會對它感到厭煩。

同樣的道理,像這樣的愛,最後終將演變成憎恨與悲傷。這種世俗的快樂蘊藏了執著,而且永遠與相纏,就好像警察緊隨著小偷一樣。

雖說如此,我們不能去壓抑和禁止這種感覺,我們只須不去執著和陷入它們之中,而去瞭解它們的本然

如此一來,「法」就現前了。一個人愛另一個人,然而,最終摯愛的人仍會離開、死去啊!

悲悼、期望或執著那過眼的雲煙,是苦,而不是愛

當我們明瞭這個真理,而不再需求或欲求時,超越慾望的智慧和真愛就會充滿我們的人間! 

想想佛陀的慈悲和善巧吧!他在結束自己的本份之後,參與了我們,且教我們所有這些微妙的法門。

關於修行,我追隨了佛陀,我全力以赴地尋求,並捨身於修行中,因為我相信佛陀所教導的──道、果、涅槃的存在,但是這些都絕非偶然。它們(道、果、涅槃)是由正確的修行、正確的精進、勇猛、大膽的訓練、思考、修正、實踐而得的。這種精進意指要對治你的心

佛陀說,不要相信心,因為它被染污、不清淨,還不能代表戒德或法;在我們種種不同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對治心。

當心受到對治時,它會變得熱惱,以致使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走在正道上。因為修行被雜染、慾望所阻擾,所以我們痛苦,甚至想停止修行。

然而,佛陀教導說,這是正確的修行,受煽動的是煩惱,而不是你。很自然地,這種修行會很困難。

有些禪僧只依據文字、經文來尋求法。當然,是讀書的時候,就應當照著經文來讀。但當你和煩惱「作戰」時,將經文丟到一旁去吧!

如果你依照一種模式來和煩惱作戰,你將抵擋不住敵人。經文只是提供你一個實例,但也可以使你迷失自己,因為它根據的只是記憶和概念。概念或思考會造假相和美化,也會帶你上天堂、下地獄,達到想像之極,而使你跟你眼前平易的真理脫離。

如果你從事修行,你將發現,起初,身體的獨處很重要。當你隱居時,可以思惟舍利弗對出家眾就生理、心理、煩惱(雜染)、誘惑的獨處的建議。

他教導說,生理(身體)的獨處導致心理獨處的起因,而心理的獨處則是遠離煩惱的起因

當然,如果你的心平靜,你便可安住在任何地方,但在剛開始,瞭解佛法之初,生理(身體)的獨處是非常珍貴的。今天,或任何一天,遠離城市去打坐吧!試試看一個人獨處,或一個人到恐怖的山頂,那麼你便能開始認識,「注視自己的那種感覺是如何的

不要在意心是否平靜,只要你在修行,你都是在造正確的因,而且也能去利用任何生起的事物。不要怕不會成功,或不能平靜。

如果你誠心地修行,就必定會在法上有所成長:那些尋求者都將看見,正如吃的人都會飽一樣。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正見與欲求 — 感謝 evalu 提供

Posted: 2010 年 06 月 22 日 in 阿姜查系列
阿姜 查
 
  正見與欲求

我如何找到正見呢?

我就簡單地以手中正握著的杯子回答你們。

它對我們而言似乎是清潔實用的,可用來飲水,更可以長時間的保存。

所謂的正見是要將它看做是破的玻璃,彷彿已經碎裂了。不久以後,它將破碎。如果你在使用它時,心存這種見解—它只是元素所組合而成的杯子的形狀,終歸破滅。那麼不論它發生什麼事,你都不會有任何煩惱。

同樣的道理,身體就像這杯子,它也將破碎、死亡,你們必須瞭解這個道理。

但是,瞭解這個道理並不表示你應該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不應該因此去打碎這杯子或丟掉它一樣。杯子是個可以使用直到它自然破損的東西。同樣地,身體有如一輛車子,利用它直到它回歸自然

你們該做的是去瞭解一切事物的本然。這種正見可以使你們無繫縛地生存於整個變動的世界中。

如果你想尋找佛法,它不在森林裡、山裡或洞穴中,而是在裡。

法有它自己的語言,那就是「經驗的語言」。概念與經驗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就以一杯熱水裡,都會有相同的經驗—熱,我們可以用不同語言的文字來表達。

同樣地,任何人只要深入地洞察內心,不論什麼文化、地域或語言也會有相同的經驗如果在你們心中,嘗到了真理的滋味、法的滋味,你們會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猶如父母、兄弟、姐妹,因為你們已嘗到了與所有人都一致的「心的本質」。

在佛教裡,我們不斷地聽到放下而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這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要我們而不。就拿這隻手電筒做比方吧!我們會想知道:「這是什麼?」所以我們將它拾起,才發現:「噢,原來是只手電筒。」於是就會放下它。

我們以這種方式來取。如果什麼都不取,我們能做什麼呢?行禪或其他的事都不能做了,所以首先我們必須要取。

是的,是欲求…….沒錯,但未來它將導引你到達圓滿。

到這裡來也是一樣。首先你必須想來這裡,如果你不想來,今天你們也不會在此地。我們是因慾望而有行動的,但當慾望升起時,不要去執著它,就好像我們不會去執著那隻手電筒一樣—「這是什麼?」我們撿起來,「噢,是只手電筒!」於是就放下它。這就是「取而不著」的含義。

知道了後,就放下,不要愚癡地執著事物,但要以智慧「取」,然後放下它們。善或惡,兩者皆要全盤放下。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阿姜 查
 
  以智慧調伏我們的心

得到時感到高興,失去時則感到沮喪,這就是佛陀所說應該避開的兩端。告訴你的心,讓它避開

因此修法者,聽到教導後,應該仔細觀察這些愛憎的情緒,當它們生起時,要努力降伏內心。仔細觀察並避免落入極端的反應中,將有助於心的提升。不要讓自己陷入深淵!貪愛是一種深淵,憎惡也是一種深淵。

佛陀瞭解這些事,他透過修行,看見它們是無常、苦與無我的貪愛生起時,將它放在一邊,憎惡生起時,也將它放在一邊。如果你無法將它們放下,就應該訓練心如此做。這些事本身無法讓心平靜。

這就是法,這就是佛陀的教法。你必須向這裡觀察,必須向這裡尋找平靜,因為這是涅槃之道。

「你想追逐那些事嗎?你將因此落入惡道。」這樣告訴你的心。不要陷入執著,或為這些事巧立名目。

你下過田嗎?你應該知道怎麼鞭策牛,好讓它聽從你的話,到達你想去的地方。因此,為什麼不鞭策你自己,抓穩心的方向呢?

我們談論的是到達一個沒有業因的地方,在那裡業因已經耗盡。如果有貪愛或憎惡,意味著有因存在,有因就會有果。如果有生,就會有滅,這就是自然

當貪愛與執著存在時,就會有憎惡與反感。

如果有天堂可達,未來就有地獄可入,反之亦然。

生與有的領域就是這樣,因此佛陀希望我們仔細觀察,這不只適應於少數人而已,它們放諸四海皆准。因此你應該去哪裡修定?你修定的物件是什麼?當你看見時,就應該迅速放下。

就在當下精進。以善巧方便調伏你的心,使它柔軟,就像鐵匠把鐵熔化後,再把它塑造成各種有用的器具一樣。就像這樣,我們以戒律禪定智慧調伏我們的心,使它柔軟與降伏,獲得平靜。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阿姜 查
 
  心的平衡與中立

隨順因緣,放下苦樂,這些都是見道者,是平靜之人,他們瞭解–什麼是看似平靜,實際卻不平靜的方式。結局為沮喪或得意的世間道,是錯誤的道路

智者雖有經驗,但是不會期望從中得到什麼意義,因此能夠放下這些反應。

安心之人不會被這些事情所左右,他會隨順因緣,自然放下樂與苦的經驗。當它們(樂與苦)被如實覺知時,就無法再興風作浪了。

對於覺者而言,它們(樂與苦)已經沒有意義,只有純然的覺知,就像對待冷熱等自然現象一樣。他們仍然有感受,並非麻木不仁。

因此經上說,阿羅漢已經遠離內心的煩惱,事實上,他或她並不是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她沒有逃離煩惱,煩惱也沒有逃離她,就像水中的荷葉一樣。荷葉生長于水中,它雖然與水接觸,但是並不會被滲透或淹沒。

煩惱就是水,行者的心則是荷葉,它們互相接觸—荷花不需要回避水,但是仍然彼此分開。

行者的心就像這樣,它並不逃避,善法來時,它覺知;惡法來時,它也覺知。無論苦樂或好惡,心都清楚覺知,它覺知每一件發生的事但是它只是覺知而已,不會被滲透;換言之,心不會貪求與執著於事物

用法的語言來說,那就是平等心,保持心的平衡與中立。用平常的話說,我們稱它為認知,即注意正在發生的事。不須選邊站,就像我們遇見某人,他告訴我們一些事情,我們只是記下他所說的話,沒有必要相信什麼,我們就只是記下來而已。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

 何來阿姜查(NO AJAHN CHAH)

  

》3

O二六佛陀要我們去接觸「法」,可是,人們卻只接觸到文字、書籍和經典。 這只是接觸到 [ 關於 ] 法的,而不是接觸到我們的偉大導師所教的「真實」的法。如果他們只做到這點的話,怎能說他們修行正確而適當呢? 他們還差得遠呢!

O二七 當你聽聞「法」時候,你必須闢開你的心,將自己專主於中心不要試圖去保留你所聽到的,或煞費苦心地去保存記憶中的任何事。 只要讓「法」在它顯露時流入你的心中,並且讓自己在當下繼續為「法」保持開闊的心胸。 可以保留的,將會保留下來,它會自然發生,而不是透過任何奮鬥而得來

O二八 同樣的道理,在你解釋「法」的時候,必須不強迫你自己「法」應該自己發生,應該從此刻當下自然地流入。人們的接受能力各個不相同,當你們達到同一個層次時,「法」就發生了,「法」就流入了。 佛陀有能力知道眾生根性和接受能力,他使用這種自然的教導方法,並不是因為他擁有任何超人的教導能力,而是他對前來見他的人的性靈需求非常敏銳,因此,他便隨機說教。  

O二九如果你正念的話,一切都會是「法」的當我們看到動物在逃避危險時,我們會了解,其實牠們就跟我們一樣! 也會懂得逃避痛苦,尋求快樂。 牠們也會恐懼,牠們對生命的恐懼就跟我們的一樣。 一旦我們如實來看時,我們會了解,其實所有的生物跟我們並無兩樣。我們同是生、老、病和死的朋友

 

 何來阿姜查(NO AJAHN CHAH)

  

》2

O二一只有一種魔術是真實的,那就是「法」的魔術。 其他任何的魔術就好像紙牌遊戲的幻覺一般,會干擾真正的遊戲 我們跟 人類生命、生、死和解脫的關係 
O二二 無論你做什麼,都使它成為「法」。 如果你覺得哪兒不太對勁兒,就向內觀照如果你知道是錯誤的,而又繼續做,這就是煩惱(雜染)了你應當誠心禮敬「法」,而不要讓「法」禮敬你

O二三 想找到一個聞法、念法、實踐法、達到法、而且見法的人,世間鮮矣。 

O二四不論什麼時候和地域,整個「法」的修習終歸到「空無」境地的完成這是捨離的境地、空的境地、放下重擔的境地;這就是結束

O二五「法」並非遙不可及,它一直與我們同在 「法」不是關乎天上的天使或諸如此類的事,它是關乎我們的,關乎當下我們在做什麼 觀照你自己,有時快樂,有時痛苦,有時舒服,有時疼痛 ……. ,這就是「法」你看到了嗎? 要明了這個「法」,你必須去閱讀自己的經驗。

 

 

 

 何來阿姜查(NO AJAHN CHAH)

  

》1

     《O一七什麼是法? 無一不是。 
     《O一八 佛法如何教示正確的生活方式呢? 它告訴我們如何生活。「法」有許多示現的方式 在石頭、在樹木、甚至就在你面前。 它是一種非語言文字的教導 因此,靜下你的心來,學習如何觀察,你會發現,此時此地,一切的佛法一直顯現著而你,何時、何地才要開始觀察呢? 
     《O一九 首先,你會以你的思想來理解「法」。 如果你開始了解「法」,就會去實踐「法」;如果你實踐「法」,就會開始見到「法」;而當你見到「法」時,你就是「法」了;而且,你已擁有佛陀的喜悅。

     《O二O法」必須籍由內觀自己的心而得,然後徹見哪些是真實的,而哪些不是;哪些是平衡的,而哪些不是。